民間所說的“
坐月子”,在現代醫學上對應的是產婦身體恢復產前狀態所需的“產褥期”。 產褥期確實是一些媽媽的多事之秋,這段時間里,新媽媽會經歷身體的各種變化,包括體溫、血壓、惡露等等。但是坐月子真是只能是“坐”出來的嗎?
民間所說的“坐月子”,在現代醫學上對應的是產婦身體恢復產前狀態所需的“產褥期”。 產褥期確實是一些媽媽的多事之秋,很多
產后并發癥會在這一時期出現。新媽媽在產褥期需要得到呵護是沒錯。
正常分娩且無
產后出血者,血壓應平穩。產后血壓下降的最常見原因是產后大出血,嚴重者甚至休克。對妊娠期有合并癥(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妊娠合并心臟病)的產婦,應嚴密監測血壓的變化。產褥期產婦一旦出現頭暈、乏力、陰道流血增多等表現,應立刻就診,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產后痛
產褥早期因子宮收縮引起的疼痛稱為“產后痛”。這是由于產后子宮發生強直性收縮,使子宮本身相對缺血缺氧所致。經產婦子宮肌層纖維組織較多,
宮縮時相對缺血較重,故產后痛較初產婦常明顯。此外,哺乳時由于嬰兒的吮吸,反射性使催產素分泌增加,故產后痛較重,但有助于子宮復舊。產后痛多數可以忍受,并可于產后2~3天自然消失,必要時可用鎮痛藥或鎮痛劑止痛。
褥汗
產褥早期皮膚的排泄功能旺盛,通過排出大量汗液而減少妊娠期體內增加的血容量。褥汗在睡眠初醒時較為明顯,屬正常表現,可于產后1周自行消失。
惡露
在產后子宮復舊過程中,壞死的蛻膜、宮腔分泌物和血液等成分的混合物經陰道排出,稱為“惡露”。惡露根據性狀可分為三種,即血性惡露、漿性惡露和白色惡露。正常惡露開始時帶有血腥味,但無惡臭,持續4~6周,總量約500克,其中3/4在產后第1周內排出,但個體差異較大。通常,日間惡露量較夜間多,可能與日間站立活動有利于惡露排出有關。
傳統的“坐月子”有諸多講究,如“忌刷牙”、“忌洗頭洗澡”、“忌下床活動”等。那么,究竟該如何正確坐月子?下面講述“月子”中的常見問題。
月子中可以刷牙嗎?
可以。傳統習俗認為,產婦刷牙會引起牙痛病,這恰恰與醫學的科學道理相反。若不刷牙,口腔中的食物殘渣得不到及時清除,可增加
齲齒、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發生,表現為牙痛、
牙齦出血甚至牙齒松動、脫落。但應注意的是,刷牙應使用溫水,以防水溫不適對牙齒及牙齦的刺激。此外,產婦應注意及時補充鈣和維生素C,以堅固牙齒、防治牙齦出血。
月子中可以洗頭洗澡嗎?
可以。由于產褥期產婦可排出大量褥汗,使腋窩、腹股溝及會陰部等汗腺分布密集且較“隱蔽”的部位變得十分潮濕,為細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由于產婦需要與嬰兒密切接觸,定期洗澡對保持母嬰的個人衛生均極為重要。此外,由于產褥期要排出惡露,產婦每天應徹底清洗會陰部,以降低產褥期感染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產婦進行個人清洗時應注意環境溫暖、水溫適宜以及清洗后自身保暖,以免受涼感冒等。
月子中可以下床走動嗎?
可以。坐月子不只是“坐著”就可以高枕無憂了。產褥期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極易發生血栓性疾病。因此,產婦應適量下床活動(如在室內走動),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血液淤滯,降低血栓性疾病的發病風險。
月子中需要排空乳汁嗎?
需要。產婦哺乳時,若嬰兒未將乳汁吸完,則應用吸奶器將未排空的乳汁吸出,以免乳汁淤積為細菌繁殖提供培養基,導致急性乳腺炎。
得了急性乳腺炎需要停止哺乳嗎?
不需要。急性乳腺炎常累及一側乳房,患病產婦可停止患側乳房哺乳、只用健側乳房哺乳,而無需停止對嬰兒的
母乳喂養。只有當兩側乳房均患炎癥時,才暫停母乳喂養,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月子中可以打針吃藥嗎?
可以。不少人錯以為哺乳期不能打針吃藥,以免藥物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實則不然。有些藥物(如青霉素)并不通過乳汁排泄。因此,哺乳期的媽媽們不必過分擔心藥物對寶寶的影響,只要吃對藥、用對藥,就可以收到“既藥到病除,又不影響哺乳”的良效。
只喝湯、不吃肉,對嗎?
不對。很多人誤以為產褥期“只喝湯”就可以達到大補的效果,這種觀點并不完全正確。湯粥(如雞湯、骨湯、小米粥)中的確含不少營養成分,然而只喝湯并不能滿足機體所需營養素的量;此外,骨湯、魚湯等越熬越濃變成奶白色,外觀濃郁、香氣撲鼻,這是脂肪乳化的結果,并不等于富含蛋白。綜上,喝湯只是食補的一部分,由于分娩失血、產褥期排出血性惡露失血及分泌乳汁等丟失了大量蛋白質,所以產婦更應多吃肉(如雞肉、魚肉、排骨),及時補足蛋白質,以維持機體的氮平衡。
惡露異常可為惡露持續時間及性狀的改變。若子宮復舊不良、子宮內有
胎盤或胎膜殘留,則血性惡露多且持續時間長。若合并感染,還可表現為有腐臭味的膿性惡露。
產褥期是產后母體恢復的關鍵時期,科學坐月子對母嬰保健均有不可小覷的意義。希望通過以上介紹幫助媽媽們正確坐月子,既“坐”好,又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