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是嬰幼兒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它會對寶寶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因此家長要引起重視。那么,什么是
嬰兒貧血?
寶寶貧血的主要原因?寶寶貧血的癥狀表現?如何檢查寶寶是否貧血?貧血寶寶補鐵飲食三大原則?
嬰兒貧血是嬰幼兒時期比較常見的一種癥狀,長期貧血可影響寶寶心臟功能及
智力發育。嬰
幼兒貧血多數是因為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患兒可出現面色蒼白或萎黃,容易疲勞,抵抗力低等癥狀。
1.由于媽媽在孕期存在缺鐵性貧血,沒有及時正確的治療,導致沒有充足的鐵供應給胎兒儲存,寶寶出生后有可能會發生缺鐵性貧血。
2.造血不良引起的貧血,如缺乏性造血所需的
葉酸、維生素B12、鐵等物質,或再生障礙性貧血,感染、惡性腫瘤、血液病等均可導致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
3.早產寶寶更容易發生貧血的問題,這與胎兒期各種生理功能發育尚不完善有關。早產寶寶骨髓造血功能薄弱。由于早產,寶寶過早地停止了胎內的骨髓外造血,因而不能適應出生后機體快速生長發育而發生貧血。
4.溶血性貧血,可由紅細胞內的異常因素或紅細胞外的異常因素引起紅細胞的大量破壞溶解,而導致貧血。
5.失血過多引起的貧血,可有急性失血如創傷大出血、出血性疾病等,慢性出血如潰瘍病、鉤蟲病、腸息肉等導致的貧血。
輕度貧血的寶寶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如面色蒼白、虛弱、易怒等),因此需要通過血液測試來篩查寶寶是否有貧血的情況。為了安全起見,有些醫生會建議寶寶在6個月和9個月時做貧血測試。
寶寶貧血最常見的就是缺鐵性貧血,家長可以通過科學的喂養與合理飲食,幫助寶寶預防缺鐵性貧血。例如,如果寶寶是
母乳喂養,應確保寶寶在6個月之后獲得一些含鐵的補充物,也可以同時給寶寶使用含維生素C的食物,以促進鐵的吸收。如果寶寶是
配方奶喂養的,應該確保寶寶喝的是加鐵配方奶粉。隨著寶寶固體食物的增加,要確保食物中含有豐富的鐵。如果寶寶貧血嚴重,一定要在醫生建議和指導下進行補鐵治療,以免貧血對寶寶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
寶寶的身體發育很快,6個月時體重會超過出生體重的2倍,1歲時的體重是出生時的3倍左右,寶寶身體對鐵的需要量很大。寶寶剛出生時,身體內儲存的鐵質來自媽媽,這部分鐵質可以滿足寶寶4-6個月的需要,但是母乳中鐵質很少,因此寶寶6個月之后,來自母體的鐵質基本上就消耗殆盡,因此需要及時補充。預防
寶寶缺鐵性貧血,最安全也是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從天然的食物中攝取鐵,就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來說,媽媽在
給寶寶添加輔食的時候,要注意對食材的選擇。
寶寶補鐵飲食三大原則
飲食原則一:選好補鐵輔食食材
雖然說從食材中可以攝取一定量的鐵,但每種食材的含鐵量卻大有不同。蔬菜類來說,葉菜的含鐵量較高,其中最高的是油菜,達到了9.5毫克/100克,其次是莧菜和芥菜。而人們普遍推崇的菠菜,其含鐵量實際上還不及油菜的一半。
動物性食品中,動物肝臟和動物血的鐵含量最高,為10毫克~25毫克/100克,大約是家畜家禽肉和魚肉的10倍。雞蛋中的鐵則主要集中在蛋黃,含量和禽類、畜肉差不多。
飲食原則二:補鐵更要讓鐵吸收
這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補鐵≠吸收了鐵,鐵沒有被吸收,怎么補都是白搭。說起鐵的吸收,就要提起兩種鐵,一種是卟啉鐵,一種是無機鐵。
卟啉鐵,也叫血紅素鐵,是一種吸收率高的鐵,主要存在于動物肝臟、血液、禽畜肉中,寶寶吃了比較容易吸收,補鐵效果也比較好,蛋黃的含鐵量也不錯,不過吸收率偏低。
而無機鐵則存在于蔬菜和奶類中,雖然蔬菜中的含鐵量不算低,但是寶寶食用后能吸收的量卻很有限,可以說補鐵效果不理想。在寶寶還沒開始接受肉類輔食時,可以用鐵強化的米粉作為補鐵輔食。
相比配方奶來說,母乳中的鐵吸收率更高,所以哺乳期媽媽需要多攝入含鐵豐富的食物,通過乳汁讓孩子吸收更多的鐵。另外,寶寶需要多吃蔬果,因為維生素C能促進鐵吸收。
飲食原則三:添加補鐵輔食循序漸進
補鐵輔食最好從鐵強化的米粉開始,最初少量添加,以后逐漸增加。之后可以添加蛋黃,最初每天1/4個蛋黃,逐漸添加到1/3、1/2、3/4,直到每天1個煮雞蛋。當然,如果寶寶出現雞蛋過敏現象,則應該立即停止喂養。從
寶寶8個月開始,就可以給寶寶添加瘦肉末、肝泥、魚肉蓉、動物血,也是遵循從少到多,逐漸增加的過程。